|
|
||
一段高品质的咨询关系,是这样的 |
||
发布者: 发布日期:2018-06-27 09:00:00 点击: |
||
前天的咨询,来访者跟我说,她在周末去参加的一个活动上,当被问到“你最信任的人是谁”,她毫不犹豫地说:“我的心理咨询师。” 这是我陪伴了两年多的一位姑娘,两年多的时光,每一次,都是相同的开始,我对她轻笑,请她坐下,说一句“咱们开始吧”。更多不同的内涵却在这深情的时间里慢慢发酵,就像一杯红酒,越久越醇,到最后你只能觉出它就是那么美好,但品不出原因,大概也觉得那原因没有什么重要,经年累积的层次和厚度,岂是几个原因就轻易说清的?我对她的深度理解早已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到每一丝呼吸和表情的变化。但是当她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如此婉转而真诚地亲口表达时,我还是忍不住湿了眼圈。 01 什么是助人式一对一咨询的核心? 在我初入行业时,从头到脚带着风一般的热情,我将它定义为“情怀”。我要成为一个能点亮他人的人。我愿意听你倾吐,为你解忧,助你改变,来吧,跟我在一起,焕发你的能量!但是,这不是传销和广告,当一个满心伤痕的人坐在你的面前,欲言又止地望着你,这些鸡血般的情怀在他无从诉说的内心空洞面前,只能惨淡成一地鸡毛,泛着经过反刍后的毫无营养的鸡屎白。一个来访者最后一次留言跟我说,“今天不去了,老师,最后一次钱也不用退给我了,我状态不好,有点儿怕见到你。”一个人宁肯舍弃预交的咨询费也不愿意再见到我,接受我逼迫式的帮助。我反复看着那一句留言,沉甸甸的情怀在那一刻瞬间失重般地漂浮起来,仿佛南方夏天挂在外面晾晒的花内衣,带着永远干不透的水渍,无处躲闪的满身粘腻。 之后,我启动了各种发疯的学习模式,我开始相信优势和技术能够让自己充实起来。心理学硕士到心理学博士,各种咨询技术,教练技术,团体治疗和个人治疗……家人嘴里一向不爱学习的疯丫头,终于在年近不惑时,被隐秘爆发的羞耻感逼成了咱妈最喜欢的好学生加专业控。所以,插播一句,就教育来说,只有自己感觉到需要学习,才能真正学进去。我终于修炼成了专业气质精,我像水仙花一样爱上了自己的倒影,我爱自己举手投足间都开始散发从未有过的知性魅力。课堂上,咨询中,我陶醉在自己无所不知的应对自如中。 那段时间,我常常发现,在非常认真地做完一场谈话后,我的身体会出现一些反应,仿佛一种被掏空的感觉,心脏飞快地跳,头脑却是麻木空白的。我知道那是一种注意力过度集中之后,血液长久集中在大脑的正常反应。有一阵,我很喜欢这种感觉,我将它命名为“用力过度的身体表达”。就像有时很用力的哭,会哭到无声;很放肆地笑,会嘴角抽搐。我沉浸在这种用力的、投入的情绪表达中。 逐渐地,来访者们不逃了,但是我却有了想逃的无助。我经常感觉自己和对方就像在战场上一样,只不过每一次拉锯战都是为了逼我承认我好不容易建构起来的无所不能的自恋只不过是水中的倒影。我发现,重复说了一遍又一遍的问题,清楚明白得就像雪地上的血滴子,为什么这些人总是视而不见? 十几次咨询后,当对方终于意识到一个问题,兴奋地来向我诉说时,我会外表淡定,内心愤怒而又残忍地在脑海里发泄一万遍 “我第一次就说过的啊,你终于明白了”。这种自恋式的伪装往往在深度咨询关系中是无法掩饰的。终于,有来访者开始告诉我,“雪菲老师,你总能快速点出我的问题的本质,可我还是做不到,怎么办”。 我犀利的逻辑第一次没了着落,像个没睡够午觉的小孩子,起来之后不知道该怨谁,但就是想放声大哭。我开始意识到,我是那么执着于想让对方改变,不过是想证明我的自恋,而这种执着再向深处看,不过是源于我对于改变关系的渴望和无力。 从没得卖弄,到随意卖弄,是无能力到有能力的一小步。但是从随意卖弄到收放自如,却是无意识到有意识的一大步。 我开始琢磨咨询关系,我和对方这个人,到底在一小时中发生了什么?我到底该要什么?他又想要什么?改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02 高品质的咨询关系是双向的滋养 一次好的深度谈话,是受到对方邀请,并肩走进他的心灵花园做一次理性且又满怀情感的漫步。作为咨询师或者教练,你需要有导演一样的综合力,维持一种快节奏且深入的大脑思考,在看似支离破碎的语言中去串联对方的情感、思想、和心理冲突。 你还需要有画家一样的观察力,敏感又抽离地捕捉对方每一丝一毫的情绪状态。你更需要像个作家一样,谨慎并且精心地选择你反馈、发问时使用的每一个词语,尽管言辞非常简单,却必须饱含着对方需要的所有理性上的解惑以及更多精神上的需要。这些,正是深度心理谈话中迷人的部分,也是大部分咨询师和教练梦寐以求想要的状态——通过自己的敏锐、觉察、技术和语言与他人碰撞出一段有营养有深度的关系,在关系中改变他人,滋养自己。 在这种深度谈话中,很多咨询师或教练都曾经分享,会收获到所谓的“心流”。当完全沉浸在一段深刻关系中,在陪伴对方踏入他心灵花园的一刻,略带紧张,诚惶诚恐,砥砺前行。然后,开始去体验一段人世间最微妙的探索之旅。深度交互的碰撞与感应,如琴瑟和鸣;人格探索的魅力与艰涩,如破土前的喷薄欲出。 创造性的思维就出现在这适度的紧张和高度交互性的言语刺激之间,带来无以言表的美妙体验。碰撞产生的洞见,如蜻蜓振翅;交互产生的言语,如行云流水。兴奋和充实感随之产生,甚至会伴随有如高潮体验般的心悸和眩晕。 感受过的人,无论如何,再不舍得放弃,哪怕这项事业的“钱”景是何等惨淡。 03 高品质咨询关系是一种张弛有度的给 你不能用力过猛,你过度前倾的姿态会让你们的关系显得紧绷,注意力也会狭窄,不如留些余力。之前,我总会在被问到一个问题是,急不可耐又斩钉截铁地给出我的想法和分析。现在,我学会了这样说,“我目前不是很确定刚才你说的话我是不是理解准确,咱们尝试一起分析一下,你看看你有没有感觉,好吗?”这时,对方往往会放大他对我的信任,更努力地和我一起进入下一段探索。 所以,咨询中的“给”不是以交换为条件,更不是自我牺牲的美德,而是一种张弛有度的“给”。这种“给”既要理性,又要有温度,既要热诚,又要适度。这种给予要让对方感觉,那是他既能够得着也能担得起的一个重量,无需迎合,无需祈求,不会有压力,不会有依赖。 所以,心理咨询师或者教练,是所有行业中最不能像专家的专家,因为在那一个小时里,不能有任何一秒钟是属于咨询师的表达,所有的内容都必须是对方想要的,哪怕他想要的就是沉默。我会在这种关系中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先进的脚手架,这个脚手架装有最柔软的安全防护,甚至装有很多反射镜可以帮对方看见死角,对方完全可以放心地靠着你,甚至有时可以忽略你的存在,才能轻松地去搭一座桥,那座桥能助他达到另一个自我高度。 04 高品质咨询由来访者决定改变的时刻 来访者通常无法将自己内心深层的伤痛关系用语言清晰表述出来,所以他只能用行为让与他交往的人也感受同样的伤痛,以期寻求理解,这就是移情。这一切都在咨询关系中每时每刻潜意识得发生着。 而所谓的一对一的深度帮助,就是通过咨询师的深刻觉察,意识到对方带给你或者他周围人的此类潜意识的移情行为和语言,然后帮助他表述出他的需要。有一次,一个男生跟我说,“雪菲老师,我下次可能会晚十分钟到,你会等我吗?”紧接着,他自己给出了答案“要是你不愿意等我,我们可以改期。”我意识到这里是一个咨询点,马上反问他,“我很好奇,你为什么不能等我考虑一下告诉你我是不是能等你呢?” 他愣住了,没想到我会这么问他,喃喃地说了一句“对呀,我也不知道我害怕什么”,我接下去很小心地说,“我猜想,你曾经就是这样经常被别人毫无耐心地催促着,是吗?所以你觉得我同样不会等待你,关注你。”他很久没再说话,只是坐在那里低头搓着手,快速眨着眼睛,忍着内心澎湃的情绪,紧张开合的鼻翼旁渗出了汗珠。改变,或许就从真正被看到需要的那一刻发生。 长程的一对一咨询,很多时候更像和小孩子捉迷藏。你明知道小孩子藏在哪里,你还要不停地四处找,不能直接揪出他;你要假装在附近绕圈圈,制造出一些快要找到的紧张气氛,否则小孩子会觉得游戏玩得不痛不痒,还会无聊地大叫“我在这儿”。 咨询的进程也是如此,心知肚明的核心问题,不见得一上来就直击目标,对方没做好准备,也不会接受。你要迂回,但又不能离题太远,让对方觉得你根本无法理解他。你要始终从各个维度一下一下地啄开他那个伤疤附近的硬壳,让他不至于疼到跑掉,却又始终有些异样的微痛感。当有一天他做好准备时,你要敏锐地感知到他那一丝丝想要被你击破核心的渴望,精准地拿下,让对方有一种快乐被俘的感觉。 很多待人做事的道理,似乎谁都明白。但是区别在于,说与不说,怎么说,何时说,说得让人接受,却是专业人士和普通朋友的区别。这也是需要花钱坐在咨询师面前的原因。 05 高品质的咨询关系是人格的赤诚交往 咨询师或者教练,要能够传递出对方在人格基底层需要的那些力量,比如无条件的爱,高品质的陪伴,稳定且有力量的关注。这些传递如果建立在技术上,可以拆分成“共情”技术,“倾听”技术,“分析”技术等。虽然通过技术也可以传递,但对方接受到的仅停留在意识层面——无懈可击,但也无动于衷。只有你活在那种状态中,活在自信,活在真诚,活在力量中,你才能真的传递至对方的人格层面。 我跟随学习了三年的曾奇峰老师说过一句很有意境的话,“往深处思考,在浅处享乐”。我的理解是:人的生活需要思考,生活又需要拒绝思考。过于简单生活化,人类就失去了美感、意义和传承;而过度思考,以至于丢了生活,思考就是负累,是虚空,是内心没有安全感的呈现。 其实,这段话用来形容智慧的咨询师对关系的把控,也是一样的。在一张一弛,一松一紧,一深一浅之间总能自由与跳脱。我们陪伴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需要有思考的心智成长,同时也需要有情感的烟火生活。雅中带俗,可以资智,俗中带雅,可以处世。 本文系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